2016年6月1日下午,高翻学院姚斌老师和张潇文老师联袂邀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邱才桢先生,为高翻诗社成员讲解书画与诗文。讲座地点设在高翻学院藏书室,北外书画协会会长杜征麟、高翻公司党总支书记胡晓莉、办公室主任胡晓虹、档案室董黎老师及对诗词感兴趣的同学参加了讲座。
邱老师曾在大英博物馆从事书画鉴定工作。在邱老师看来,书画鉴定与传媒视角或普通人眼中的书法欣赏截然不同。行家里手一听到风格雄浑或秀丽的评价,就能形成对书法作品大致的判断和印象。在与大英博物馆亚洲部工作人员接洽过程中,邱老师发现要用精准的用语描绘中国书法的一系列概念十分困难。例如宣纸用英文应当怎样表达,中国书法的特点等等。因此,了解中国书法对于中国文化更好地传播海外很有意义。
邱老师认为,诗书画三者间的关系密不可分。在古代书画史中,文人书画为其主流,而文人书画最讲究“诗文书画一体”。
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例。从书画鉴定的角度而言,该作品题跋、印章密集,可见其曾为乾隆皇帝收藏。该字帖字迹由疏到密,后文屡见涂改,字的结构甚至出现了扭曲,可见作者心情出现了变化。书法欣赏恰恰就是内容、书法和情感三者的统一,因此即使书法功底精纯如王羲之,其心情亦会反映在作品当中,形成书法节奏的起伏变化。书法作品的字里行间亦能透露出创作的具体细节,如毛笔是硬毫还是鼠须(黄鼠狼之须),笔触控制的力度如何等等。
紧接着,邱老师以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神骏图》为例,为同学们娓娓道来古代文人画的意趣。邱老师首先从《神骏图》的细节入手,认为画中马和人均体型偏胖,显示出马非战马,而人也多半是悠闲的文官。邱老师随即谈到,古人观画不似今人可以“一览无余”,而往往是缓缓展开画轴,逐渐看到画的全貌。从这个视角看来,赏鉴《神骏图》便是先见马头,再见人,最后才看到马尾。这样的玄机在文人画中比比皆是,影响着鉴赏者的观画心情。如《清明上河图》,按照画轴展开式的观画方式来鉴赏,便在原有空间性的基础上增加了时间性,鉴赏者仿佛跟着画家,体验了从郊外进入城中的全过程。
遗憾的是,今人观画不仅难以体验画作时间性,视角也往往受到了污染。许多文人画题跋、印章似地雷般密布画作,让观画人丧失了天高地阔、宇宙无穷的观画意境。拿《神骏图》为例,今人就很难想象出文官骑马缓步而行的景象。
邱老师娓娓道来,听众凝声细听,有着诗佛之誉的文人画鼻祖王维的著名画作《辋川图》、《儒生授经图》、《溪山行旅图》渐次映入眼帘。王维的作品意境高远、诗画结合,观其画作仿佛是进行了一场时空对话。杜甫诗意图、元代倪瓒《江渚风林图》、明末徐渭《墨葡萄图》更是深深吸引了在场师生的注意力。
关于书法赏鉴,邱老师从书法的书手、书体和功能入手,向同学们展示了几组实用性的书法作品,如西周的散氏盘、秦朝石鼓文和东汉的乙瑛碑。当书法用于祭祀、订盟等实用场合时,字迹也相应地变得庄重、端正。
欣赏书画颇有讲究,分为几个层次:观看、欣赏、鉴赏和鉴定。欣赏层面的美丑之别因人而异,而鉴定则要求判断出作品的高下和真伪。此外,书画欣赏应注重体验感。南宋著名书法家姜夔有言:“观其点画振动,如见其挥运之时。”就是达到了身临其境的赏画境界。从书法作品亦能观察出人的情绪、情感、性格、修养等品性。高手书写一般动作自然、节奏优美、气韵和畅,能够达成节奏、呼吸、情感的统一。
邱老师随后以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侄文稿》、苏轼《黄州寒食诗帖》、王铎《临王献之草书轴》、弘一法师《放下》、毛主席《人民日报》题字等书法史名作出发,再次细致阐述了书法与诗文在笔墨意趣、诗文内容、起伏节奏、情感意蕴等层面丰富复杂的关系,生动展示了书法鉴赏中幽微细腻的多重层面。
讲座最后,张潇文老师和姚斌老师进行了总结。张老师高度评价了邱老师的书画诗文讲座,认为邱老师的讲座如行云流水,让外行在短短两小时内便能了解书法的历史、时空与派别,明白书法内容和情感的统一。书画欣赏中这种对作品的体验感对高翻学院口译学习也有借鉴意义,翻译可以将自身投入到发言人的讲话之中,把握发言人的真实意思,掌握翻译节奏。姚老师则从提高文化素养的角度谈起,鼓励同学们加强中华文化的熏陶和体认,不可一叶障目,过分看重物质利益,而要努力承担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今后还可以尝试从事编纂书法术语词典的工作,将中国书法的美和气韵推广到西方世界。
芊芊郁郁诗文赋,苍莽氤氲笔墨间。两小时的雅集很快落下了帷幕,但浓浓书韵久久回荡。诗社成员纷纷表示从邱老师品鉴式的讲座中受益良多。高翻学院未来还将以诗社活动的形式组织研读古诗词,使同学们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中不断提高母语水平。